儒家理想人格与当代人的全面发展

摘 要 :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在历史上对我国文明与人的发展曾经做出 了重要贡 献 。 在当代全 球化 、 信息 化的背景下 , 儒家理想人格仍然有其独具的优 越性 。 它所 提倡的 尚义崇 仁 、 追求 至善的 价值目标 , 好学深 思 、 通古博今的人才范式 , 自强不息 、 坚韧不拔的内在品格 , 厚德载物 、 协和万邦 的广阔胸襟 , 都是值得我 们现代 人继承学习的闪光之处 。 当然对于其中的价值取向神圣化 、 片面化 、 不公化 、 保守 化的糟粕 思想及其对 当代国 民心理的影响也要进行全面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 。

关键词 :人格 ;儒家理想人格 ;人的全面发展

包括道德 、 智慧 、 能力 、 意志 、 心理等丰富内 容的人格 , 作为人类自我认识的理论成果 , 是文化 发展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反映 , 是人的全面素 质的集中体现 。 而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模式 , 理 想人格则反映着某一时期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 , 是 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重要 动力 。 中国传统的儒家理想人格 , 凝聚了我们的祖 先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目标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 ,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。 它在塑造中华 儿女的民族品格 , 催化华夏文明 , 提升人类品性方 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。今天 ,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、 观点 、 方法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进行辩证地分析 和批判地继承 , 对于提高国人的素质 , 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, 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。

一 、 儒家理想人格的积极因素是促进当代人 全面发展的丰富营养

先秦时期 ,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前人的理论成 果进行了总结和发展 , 建立了内容极其丰富的仁学 体系 , 形成了以 “ 圣贤” 、 “ 君子” 为典范的理想人 格 。后来经过一代代儒家学者的修改 、 补充和完善 ,儒家的理想人格日益丰满 , 成为人们追求 、 向往的 人生目标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精品 。 在长达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, 儒家理想人格作为指导人生的 普遍准则 , 培养了董仲舒 、 王充 、 范仲淹 、 朱熹 、 王夫之等众多好学深思 、 忧国忧民的思想家 、 哲学 家 , 造就了王安石 、 顾炎武 、 康有为 、 谭嗣同等具 有深重历史责任感和革故鼎新精神的政治家 , 以及 包拯 、 海瑞 、 于谦等一批批公正廉洁 、 刚直不阿的 清官和苏武 、 岳飞 、 文天祥 、 戚继光 、 林则徐等一 代代维护祖国尊严 、 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英雄 。 在 儒家理想人格的影响和熏陶下 ,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 儿女锲而不舍 、 坚韧不拔 , 辛勤地奉献着自己的智 慧和汗水 , 有力地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大厦 。

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儒家 理想人格 , 其中包含着许多真理性 、 科学性的积极 因素 , 至今仍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和促 进作用 。

(一)尚义崇仁 , 追求至善 。 “ 仁” 是儒家道德 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, 其基本含义是 “ 爱人” , 爱 亲人 , 爱他人 , 直至爱一草一木 、 天地万物 ;“ 仁之 本” 在于 “孝悌” , 即行仁要从最基本的孝敬父母 、尊重兄长做起 , 进而推广到他人和社会 , 实现爱民 、 惠民 、 利民 、 富民的目的 。 “ 忠恕” 是仁的基本原 则 。所谓 “忠” , 是指 “己欲立而立人 , 己欲达而达 人” , 它要求对己对人都要忠诚 , 尽心尽力 , 自己在 社会上立得住 , 也要帮助别人立得住 ;自 己要顺利 发展 , 也要帮助别人顺利发展 。 所谓 “ 恕” , 指以己 推人 , 将心比心 , “ 己所不欲 , 勿施于人” , 对他人 要理解 、 宽容 。 “ 义” 是指 “ 人之正路” , 即人们言 行的标准 ———顺乎 历史潮流 , 合乎国家 、 人民的利 益 。总之 , 尚义崇仁意味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完 善离不开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关注 , 成己与成人是 密切相关的 , 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必然是一个关心社 会 、 关心他人的人 。

儒家对 “ 仁人” 还有许多具体的道德要求 , 如 义 、 礼 (懂 礼 节 , 守 纪律 )、 知 (明 智)、 信 (守 信)、 谦 、 勇 、 惠 (给 人以好处)、 温 (温 和)、 良 (善 良 ,   与人为 善)、 恭 (严 肃)、 俭 (节 俭)、 让

(礼让)、 宽 (宽 厚)、 敏 (勤 劳)、 刚 (刚 强)、 毅(果决)、  木 (质 朴)、 讷 (说话 谨慎)、 公 (公平)、 直 (正直) 等等 。 这种集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君子 , 处处替别人着想 , 把自我发展与帮助别人发展结合 起来 ,  以 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” 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, 以 “世界大同” 作为追求的理想社会 ,  反映着儒家 对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 ———圣人境界的追求 。

儒家理想人格把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人性 最充分的体现和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, 揭示了道德完 善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, 体现了 “ 成已” 与 “成人” 的统一 ,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。 今 天 ,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, 仍然需要发扬这 种精神 , 要把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 , 把谋取个人利 益与谋取国家利益 、 他人利益结合起来 。 在现在的 社会中 , 有些人过分注重金钱 , 见利忘义 , 甚至不 择手段 , 走上犯罪的道路 ;有 些人过分注重自己的 物质享受 , 对他人则漠不关心 , 甚至损人利己 、 害 人为己 。社会发展了 , 时代不同了 , 我们应该有比 古人更高的境界 。 儒家理想人格的爱人 、 尚义主张 对于当今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 义 。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 、 关爱家庭 , 更要热爱祖 国 , 热爱人民 , 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, 热爱我 们这个星球 , 成为一个有理想 、 有道德的人 。 这样 , 人的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 。

(二)好 学深思 ,   通古博今 。 在儒家理想人格 中 ,   “知”   (即 智 ,  指学识才慧) 也占有重要地位 。 儒家认为 , 仁 、 智 、 勇是成就君子人格的三大要素 。 孔子认为 ,  “ 知者不惑” ,  “ 知者利仁” , 通过学习 、

思考 ,  掌握广博的知识 ,  深明社会发展之大道 ,  就 能认清社会人生的道理 , 从而有助于仁德的养成 。 “未知 , 焉得仁 ?” (《论语·公冶长》)他还认为 , “君 子不器” , 即有德之人不能像器皿一样 , 只有一种用 途 ,  而应该兼备各种才能 。 孔子终生勤学 ,  孜孜不 倦 , 成了 “博学” 、 “ 多能” 、 德才兼备的典型 。 他 “博于诗书 , 察于礼乐 , 详于万物” (《墨子·公孟》), 精通哲学 、 政治 、 伦理 、 教育 、 历史 、 文字学 、 数 学 、 乐理 , 会射箭 、 驾车 、 谱曲 、 演奏 , 还懂得天 文历法 、 饮食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。 孔子的思想对后 世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影响很大 , 人们普遍以博学为 荣 。

儒家主张文质兼备 , 把仁义道德与知识文化统 一起来的理想人格 , 深刻揭示了知识在人类文明发 展中的重大作用 , 揭示了 “仁” 与 “知” 相互作用 、 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。 今天 , 人类正在大步迈向知 识经济时代 , 知识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 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。 能够在新世纪的舞台上大显身 手的人 , 一定是博学多才 、 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的人 。 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, 西部地区与沿 海地区的差距 , 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上的差距 。 我 们必须发扬儒家理想人格中重视知识 、 发奋求知的 精神 , 努力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 , 做一个有知识 、 有文化的劳动者 。

(三)自强不息 , 坚韧不拔 。 孔子说 , “仁者必 有勇” , 即仁人君子一定要具备一往无前的勇敢精 神 , 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 。 《易传》 讲 :“ 天行健 , 君子以自强不息 。” 意思是说 , 有德的君子要像日月 经天那样刚健有力 ,  永远向前 。 孔子大力倡导自强 不息的精神 , 要求人们好学上进 , 勇敢地追求真理 , “朝闻道 , 夕死可矣 。” (《论语·里仁》)要矢志不渝 , 百折不挠 , 像耐寒的松柏那样 , 经得住种种严峻的 考验 , 始终保持崇高的气节 , “ 三军可夺帅也 , 匹夫 不可夺志也 。” (《论语·子罕》) 孔子本人 “发愤忘 食 , 乐以忘忧 , 不知老之将至” (《论语·述而》), 从 一个平民百姓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, 就是实践 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典范 。

在孔子的影响下 ,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日益深 入人心 , 成为支撑人们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。 司马 迁惨遭宫刑 ,  仍坚持修完历史巨著 《史记》 ;董仲舒 “三年不窥园” , 发奋苦读 , 成为汉代的伟大学者 ; 王充 “闭门潜思 , 绝庆吊之礼” , 花费 30 余年的心 血 , 为我们留下了批判封建神学迷信的不朽名作《论衡》 ;王夫 之躲进深山 , 誓不降清 , 直到贫病交 加的晚年 ,  仍然深思熟虑 ,  笔耕不止 ,  成为终结中国古代哲学的伟大思想家 。“老当益壮 , 宁知白首之 心 ;穷且益坚 , 不坠青云之志” , 王勃的这一名句正 是中国人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 。 正是这种精神 , 成为中华民族堪以立世 、 持续发展的动力 。

今天 ,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, 我们还 面临着生产力水平不高 、 封建思想流毒未尽 , 以及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等诸多困难 , 这就要求 我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自强不息精神 , 坚定信心 , 开拓进取 , 勇敢地面对 挑战 , 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。

(四)厚德载物 , 协和万邦 。《易传》 说 , “地势 坤 , 君子以厚德载物” , 要求仁人君子胸怀广大 , 具 有包容一切的大度雅量 。 要善于团结各个方面的人 , 容纳各种不同意见 。 在待人接物时 , 要谦虚谨慎 , 注重礼仪 ;遇到问题首先要 “求诸己” , 检查自己的 原因 , 而不是责备他人 ;发 生意见对立时 , 应 “和 而不同” , 坚持用正确的意志克服错误的意见 , 而不 是无原则地附和 ;要心胸坦荡 , 从善如流 , 不为无 谓的小事而争执 , 做到合群而不偏私 , “矜而不争 , 群而不党” ;在民族关系上 , 要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 大家庭 , 友好相处 , 爱好和平 , 反对战争 ,  共同发 展 。在文化交流方面 , 要有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和 宽广胸襟 , 善于发现异中之同 , 虚心学习各国文化 之长 , 为我所用 。

在改革开放 20 多年后的今天 , 中国人正以崭新 的姿态走出大山 , 走出贫困 , 走向世界 。 交往的范 围扩大了 , 结识的朋友增多了 , 我们更需要开放的 眼光 , 开阔的胸襟 。 这样的胸襟和眼光必将有助于 我们扩大交往范围 , 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文化 , 实现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。

上述儒家理想人格中的积极因素 , 充分显示了 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力 、 知识力 、 意志力 、 凝聚力 , 而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。 批 判地继承儒家理想人格的积极因素 , 赋予其新的时 代内涵 ,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、  观点进行改造创 新 , 就一定能使之重放异彩 , 有力地推动当代中国 人素质的提高 ,   有力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。

二 、 儒家理想人格的消极影响是阻碍当代人 全面发展的潜在障碍

儒家的理想人格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 , 又有其 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, 其中的糟粕部分是阻碍当 代人全面发展的潜在的巨大障碍 。

(一)用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设 计人格标准 , 把 理想人格神圣化

儒家认为上古的君主尧 、 舜 、 禹都是道德高尚 的圣人 , 周文王也是因为重视道德 , 所以能够 “ 三 分天下有其二” 。 董仲舒从他的人性学说出发 , 在将 圣贤人格本体化的前提下 ,   论证了帝王是生而为圣 的 , 树立起了帝王之尊的绝对权威 。 在他看来 , “天 令之谓命 , 命非圣人不行 ;质朴之谓性 , 性非教化 不成 ;人欲之谓情 , 情非制度不节 。” (《举贤良对 策》)这就是说 , 像汉高祖刘邦 、 汉武帝刘彻这样的 圣人是不需要教化修养的 。 他们天生为善 , 生下来 就是治人者 , 就是立法者 、 教化者 。 由于 “ 圣人之 性” 不教而成 ,  圣贤人格就成为人的一种内在本性 , 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必然的自善追求 , 这就使得 儒家的理想人格具有了某种神圣性 。 这种理想人格 的神圣性及天子帝王就是人格理想标准的观点 , 使 国民极易导致个人崇拜的产生 , 并在中国民众心底 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。 直到新中国成立多年以后 , 许多人还有着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心理 , 不能正确认 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, 造成官僚主义 、 长 官意志盛行 。 这一方面容易导致领导干部决策的失 误 , 另一方面也使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缺乏民主参 与意识 ,   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 。

(二)用封建纲常作为君子道德的 原则 ,    造成了 人格权利的不平等

儒家讲 “ 人皆可以为尧舜” ,  “ 涂之人可以为 禹” , 承认每个个体在人格修养上的平等权利 , 认为 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 。 但同时它又强调 “ 君君 、 臣臣 、 父父 、 子子” 的名分之别 , 要求每个人坚守 自己的名分 ,  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,  通过一种上下有 别 、  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否认了个体人格权利上的 平等 。 汉儒董仲舒把这种思想系统化 、  绝对化和定 型化 , 明确提出了 “三纲五常” , 并用 “ 阳尊阴卑” 、 “阳贵阴贱” 论证了君 、 父 、 夫对臣 、 子 、 妇的统治 权 。 阳尊阴卑 ,  天经地义 ;三 纲五常 ,  不可动摇 。 前者对后者有任意处置甚至生杀予夺之大权 ,  而后 者只能逆来顺受 、  无条件服从 。 正是由于这种伦理 关系的不平等 ,  使得个体的行为自由受到了严重的 束缚 , 个人的权利 、 个性发展受到种种严格限制 , 形成了人格权利取向上的义务本位 。 义务成了绝对 。 人生在世 ,  只是为了给社会尽义务 ,  不必关注自身 的权利 、 自由和幸福 , 这就造成了国人缺乏独立与 自主性的依附性人格 。 依附性人格容易使人推卸责 任 、 放弃权利 、 畏首畏尾 , 造成社会气氛的僵化 、 呆板 , 限制个性的原创能力和自主能力 。

(三)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 ,    造成了理想人格的 片面性

首先 , 重义轻利的人格取向造成了对人性的抑 制 。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 , 重义轻利是一个重要的 价值取向 。 孔子认为 “ 君子喻于义 ,  小人喻于利” (《论语·述而》),   把义利之别关联于君子小人之分 。 董仲舒讲 “ 仁人者 , 正其谊不谋其利 , 明其道不计 其功 。”   (《汉书·董 仲舒传》) 宋明理学主张 “ 存天 理 , 灭人欲” , “革尽人欲 , 复尽天理” (《语类》 卷 一三)的口号 ,   把义与利置于对立的两极 ,   并主张 用理性的精神追求超越感性的肉体需要 。 这种人格 取向引导国民普遍重视道德追求而轻视经济发展 。 重义轻利也让一般国民在心态上把那些满足个人需 要 、 追求个人利益的人看作人格卑下的人 , 从而不 能清楚地认识到人的需要是生产的内在动力 , 是人 格形成的推动力 , 这就抑制了人的正常需求和人性 的发展 。

其次 , 重德轻才的人格取向造成了知识的缺失 。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应该是 “ 智” 、 “ 仁” 、 “ 勇” 三 者的统一 , 这含有德才兼备的思想 。 但在这三者的 地位上 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仁” 是核心 , 所谓 “ 仁者安仁 , 知者利 仁”  (《论语·里仁》),  “ 仁者必有勇 ,  勇者不必有 仁 。” (《论语·宪问》)在 儒家的 “ 五常” 中 , “ 知” 又排在第四位 , 并且主旨在于学习古代的圣人之道 、 礼乐文章等 , 很少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 。 这样 , 在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设定中 , 科学知识的地位受到了 淡化了 。 这一传统影响深远 , 我国古代一直没有形 成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 , 于此不无关系 。 另外 , 在 考核 、 赏罚官员时 , 虽说是 “王者之论 , 无德不贵 , 无能不官” (《荀子·王制》), 强调官员的道德与才能 并重 , 但实际上仍然是以德为先 ,  这样 ,  就促使人 们普遍用道德价值来判定人生价值 , 视道德上的成 就为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 , 把知识的获得放在次要 的 、 甚至可有可无的地位 , 从而导致了我们国民性 格中知识的弱化与缺失 。

(四)“用中” “求常” 的发展模式 ,  造成了理想 人格的保守性

中国传统文化讲究 “和为贵” , 认为一个道德高 尚的人在与人相处时应该讲求礼义 , “ 君子无所争” , 于是在社会中人们广泛提倡委曲求全 、 与世无争的 处事原则 , 在人格上表现出某种保守性 。 中庸之道 在儒家看来即是圣贤之道 , 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, “中 庸之为德也 , 其至矣乎 !” (《论语·雍也》)所谓中庸 就是用中为常道 , 不偏不倚 , 执守中道 , 从而实现 人与人 、 人道与天道的和谐 。 但是传统的中庸之道 其实只是一种否认和排斥竞争的简单协调观念 , 只 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统一 , 解决不了深层的内在矛盾 ,所以以此为内容的人格模式只会造就国人排斥竞争 的心理行为 。

此外 ,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时间取向上呈一种逆 向性 , 即以过去 、 以传统为标准 。 在孔子看来 , 礼 制经过夏 、 商 、 周三代已经发展完备 , 今人要想实 现理想人格 , 只要克己复礼 、 依周礼而行即可 。 孟 子也说 “ 欲为君 , 尽君道 ;欲为臣 , 尽臣道 ;二者 皆法尧舜而已矣 。” 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这种把某种不 变的理想人格模式作为万世师表的做法 , 就为每个 时代 、 每个人预定好了发展的目标与途径 , 因此对 于任何时代的个体来说 , 理想的圣人人格都是一致 的 , 都是过去在新的空间环境的再现而已 。 这种循 古的价值取向加深了国民保守的心理特质 , 使人们 缺乏创新意识 , 从而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。

三 、 批判继承儒家理想人格优秀遗产 , 努力 建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

批判地继承儒家理想人格思想 , 是一项复杂而 艰巨的系统工程 , 有许多工作要做 。 当前 , 要着重 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:

(一)辩证地看待儒家理想人格 , 高度重视这一 历史遗产

儒家理想人格 , 从本质上来说是封建社会的产 物 , 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 。 今天 , 我们面临着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、  建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历史任务 , 为什么还要继承儒家理想人格呢 ? 首先 ,  儒家理想 人格作为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创造 , 其内容是 多层次 、 多方面的 , 其中既有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 反映 , 如个人崇拜 、 等级观念等 , 但也有劳动人民 的思想总结 , 如勤劳 、 俭朴 、 要求人格独立等等 。 而且即使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格思想 , 也有着一个 从进步 、 保守到落后的演变过程 。 因此 , 我们应当 结合历史的实际 , 对其进行具体地分析 。 其次 , 有 些人格思想 , 如好学深思 、 自强不息等 , 除去其中 的阶级性内容以外 ,  还有社会性的内容 ,  是一切阶 级乃至任何社会的人都需具备的优良素质 。 此外 , 今天的中国是往日中国的发展 , 今天的中国人也是 往日中国人的延续 。 用传统的儒家理想人格中的积 极因素 , 作为当代人格建构的营养 , 因其独具的亲 和性而更易于被吸取 , 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。

(二)按照时代的要求 ,   在批判 、 创新中继承 时代不同了 ,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同了 ,因而理想人格的标准和内容也要有所变化 。 江泽民 强调指出 ,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, “ 既要 着眼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,     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,  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。”  这种高素质的 、 全面发展的人所体现的理想人 格 , 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:(1) 全面性 。 既有优良的 思想道德素质 、 科学文化素质 , 又有优良的身体素 质 、 心理素质 , 在道德 、 智力 、 意志 、 情感等各方 面都要全面发展 ;(2)主 体性 。 确立自己在生活实 践中的主体地位 , 自尊 、 自强 、 自立 、 自重 、 自律 , 崇尚民主 、 法制 ,  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,  自觉地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;(3) 创造 性 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, 不迷信权威 , 不囿于成见 , 勇于拼搏 , 自强不息 , 敢想敢说敢干 , 不断地有所发现 , 有所发明 , 有所创造 , 有所前进 ; (4)民族性 。 保持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, 发扬民族精神 , 维护民族利益 , 致力于民族振兴 , 实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 ;(5) 开放性 。 视野开阔 , 心灵开放 , 乐于接受新事物 , 不断补充 新知识 ,  勇于推陈出新 。

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儒家的理想人格 , 会发现 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, 因此一定要对儒家理想 人格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批判 、 改造 , 并结合新的社 会实践进行创新 。 例如儒家的仁义 、 至善都有封建 主义的内容 , 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。 今 天 , 我们就要吸收其爱人 、 爱国的积极因素 , 剔除 其中封建主义的成分 , 注入社会主义的内容 , 把等 级制变为民主制 , 把官本位变为人民本位 , 把为民 作主变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 , 建立起为社会主义的 现代化事业服务的道德规范体系 。

(三)努力汲取各国理想人格之 长 , 弥补儒家理 想人格之不足各个民族 、  各个国家的理想人格既有其独特的 个性 ,   也有相互贯通的共性 ,   所以各个民族 、 各个 国家之间在人格建构上相互学习 ,   取长补短 ,    不仅 是必要的 ,   而且是可能的 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,   我 们更应关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 “ 强人” 人格 。 作为西方社会理想人格的 “ 强人” ,  主张公正 、 平 等 、 博爱 ,  漠视权威 ,   大胆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 , 强调自尊自立 ,   个性自由 ,   敢于冒险 ,   讲究效率 , 注目未来 ,   勇于竞争 ,   知识丰富 ,   意志坚强 ,   有很 强的开拓精神和应变能力 ,   努力在建功立业 、  满足 自己需要的过程中造福社会 。 这种 “ 强人” 人格是 对中世纪神秘主义 、  禁欲主义人格的否定 ,   体现了 历史的进步 。 当然 ,  西方社会的 “ 强人”  人格也有 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,   如功利主义 、 利己主义的过 度膨胀 ,    直至把人格降低为金钱和财富的奴隶等 。 但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儒家理想人格相比 ,     在适合市 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,     推动科技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 等方面 ,  资本主义社会的 “ 强人”  人格体现出了一 定的优越性 。

在中西人格的比较中 , 我们还可以发现 , 两者 是各有长短的 ,  从而表现出了一种互补的态势 。 中 国重整体 ,  西方重个人 ;中国重精神 ,  西方重物质 ; 中国重崇善 ,  西方重求真 ;中国重守成 ,  西方重创 新 ;中国尚同 ,   西方求异 ;中国 求平稳 ,   西方喜冒 险 ……如果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, 将中国 “ 圣 人” 人格与西方 “强人” 人格相互融合 , 取长补短 , 必将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人人格的形成 发挥巨大的借鉴作用 。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
首页
电子图书
视频教程
搜索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