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数据”技术帮助人工智能充满情怀

核心提示: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技产品,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。4月27日,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机器人“小曼”向习近平总书记问好:“我们早就期盼您的到来了,我也很高兴能加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来。”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产品越来越受到创新创意企业的追捧,在这其中,大数据功不可没。

波动发展

企业真正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吗?与搜索引擎不同的是,人工智能产品往往需要理解人的需求,并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,但这就是全部了吗?

“语音识别产品,很多人都在用,但它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技术吗?不能!他只是人工智能实现的一个系统。因此,人工智能其实是人类的一种诉求。”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晓燕向《中国企业报》记者坦言,包括《西游记》在内的神话传说故事中,孙大圣的一根汗毛,可以实现的功能,有无数种想象。再比如机械玩具,通过精准的计算,把齿轮等零件组合起来,在朱晓燕看来,这种产品是人工智能最初的产品,没有计算机,同样也有人工智能。像这种人类制造的、可演绎的,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一种表现。

现如今,一提到人工智能,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机器人,或是语音助手,大家希望人工智能产品和人类长得一样、说的一样。就像当今机器人已荣登世界围棋第一高手的宝座一样,人类科学在不同阶段,人工智能技术表现出的是智能发展的趋势,但机器的“智能”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,因此它成为了人工智能产品厂商的“风向标”。

从会翻跟头的机器狗,到会翻译语言的机器人,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人类就已经很满足了,但是人们真的不用学外语了吗?有的人试着用成语来测试机器人,在那个年代,结果可想而知,公众便感叹“还是不行”,一片风光的人工智能马上陷入低谷,相关企业不得不转行,研发其他产品。

这样的历史反复,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屡遭冷落。对此,朱晓燕笑称,2000年至2005年间,企业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:申请立项,你写什么都行,就别写人工智能。那时的企业认为,人工智能就是扔钱的,看不到丝毫回报。现在看来,人工智能实际上借助人类科学的力量,借助周边的力量,寻求长线发展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
“人工智能+”待挖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
首页
电子图书
视频教程
搜索
会员